动态
猎头如何利用心理学中的“损失厌恶”原理来促成offer?-每日分享
2025-09-04 禾蛙洞察

在高端人才招聘的激烈战场上,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往往是多方博弈的结果。候选人手握选择权,企业焦急等待,而穿梭其间的猎头,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“催化剂”角色。优秀的猎头顾问,如同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,深谙人性中的微妙之处。他们不仅依赖于对行业的洞察和广泛的人脉,更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引导决策。其中,“损失厌恶”(Loss Aversion)这一概念,便是一把能有效促成offer的利器。所谓损失厌恶,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,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远超收益带来的正面情绪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得到一百块的快乐,远没有丢掉一百块的痛苦来得深刻”。那么,专业的猎头顾问,特别是像禾蛙这样注重策略与方法的平台顾问,是如何将这一原理融入日常工作,化解候选人的犹豫,最终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赢呢?

构建候选人的“心理所有权”

在心理学中,一旦人们感觉自己“拥有”了某样东西,哪怕只是心理上的拥有,当面临失去它的可能性时,损失厌恶的情绪便会悄然启动。一个高明的猎头,会在整个招聘流程中,有意识地为候选人构建这种对新机会的“心理所有权”,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将这个offer视为“囊中之物”,从而在做最终决定时,更倾向于避免“失去”它。

这种构建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贯穿于沟通的每一个细节中。从初次接触开始,禾蛙的顾问就会避免使用生硬、疏远的语言,而是采用更具代入感的描述。例如,他们不会说“这个职位需要你负责XX”,而会说“当你加入后,你将有机会领导这个团队…”或者“想象一下,在你的新办公室里,你将如何规划…”。在面试辅导和反馈环节,顾问会与候选人一同复盘,探讨“我们”在下一轮应该如何展示优势,将自己定位为与候选人并肩作战的伙伴。当候选人成功通过几轮面试后,顾问会适时地分享更多关于团队文化、未来同事的趣闻、公司食堂的招牌菜等生活化信息,甚至会引导候选人畅想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。这一切,都在无形中拉近了候选人与新公司的距离,让那份尚未到手的offer变得具体、真实且充满吸引力。候选人开始投入情感和精力去构想未来,这份offer在他们心中的分量,早已超越了一纸简单的录用通知。

巧妙框定选择的得与失

如何呈现信息,即“框架效应”(Framing Effect),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决策。损失厌恶理论告诉我们,以“损失”为框架的表述,往往比以“收益”为框架的表述更具说服力。猎头在与候选人沟通offer细节时,如果仅仅强调接受offer能“得到”什么,效果可能不如提醒他们拒绝offer会“失去”什么来得强烈。这并非是制造焦虑,而是一种更触动人心的沟通策略。

举个例子,假设候选人正在两个机会之间犹豫。机会A是当前offer,薪资涨幅25%,平台更大;机会B是留在原公司,可能会有10%的晋升调薪。传统的沟通方式可能是:“接受A吧,你能多拿15%的薪水,还能去大平台!”。而运用了损失厌恶原理的禾蛙顾问,则可能会这样沟通:“我理解你的犹豫。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:如果留下来,意味着你可能要放弃一个能让年收入立刻提升25%的机会,并且错失一个进入行业头部企业的宝贵平台。几年后回看,这个选择会不会让你觉得遗憾?” 这种“损失框架”的提问,会引导候选人更深入地思考机会成本,那种“万一错过就再也没有了”的潜在失落感,会成为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强大动力。

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,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:

沟通框架对比表

沟通维度 收益框架 (Gain Framing) 损失框架 (Loss Framing) 心理学效果
薪酬 “接受这份工作,你的薪水将增加30%。” “如果拒绝,你将放弃每年多赚XX元的机会。” 后者更能激发对“失去”金钱的恐惧。
职业发展 “新职位能让你接触到核心项目。” “继续留在原地,可能会让你错过这个项目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机。” 强调错失机会的潜在遗憾。
团队与环境 “你会加入一个充满活力的顶尖团队。” “你真的愿意放弃和这些行业大牛共事、互相学习的机会吗?” 将团队资源视为一种即将失去的宝贵资产。

善用“沉没成本”的心理效应

“沉没成本”(Sunk Cost)是指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,如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。在决策时,人们往往会因为不愿让过去的投入白费,而选择继续下去,即使这并非最优选择。这种心理同样源于损失厌恶——我们不愿意承认过去的投入是一种“损失”。在招聘流程中,候选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一种典型的沉没成本。

从修改简历、电话初筛,到经历三四轮甚至更多轮的面试,候选人为了一个offer,往往付出了数十个小时的努力。专业的猎头顾问会有意地在关键决策点,帮助候选人“回顾”这段旅程。这并非简单的重复,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肯定。例如,在候选人收到offer后表达犹豫时,禾蛙的顾问可能会说:“还记得吗?为了第三轮那个技术难题,我们一起准备到深夜。你过五关斩六将,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证明了你的实力,也赢得了对方的高度认可。现在,这份凝聚了你这么多心血的offer就在眼前,真的要轻易放弃吗?” 这样的沟通,有效地唤醒了候选人对自身付出的感知。拒绝offer,在情感层面就等同于宣告过去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,这对于任何人来说,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“损失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猎头将offer的价值与候选人自身的努力紧密绑定,使其更难被割舍。

把握时机与稀缺性的双重催化

稀缺性是触发损失厌恶的另一大要素。当人们认为某个事物是稀有、难得的时候,失去它的恐惧感会急剧增强。在offer谈判中,时间和机会的稀缺性是猎头可以合理利用的两个维度。这要求猎头对企业的招聘节奏有精准的把握,并能清晰、透明地传递给候选人。

一方面,是时间上的紧迫感。任何公司的招聘窗口都不是无限期的。当企业给出offer并设定回复期限时,猎头需要向候选人解释清楚这个时间点的严肃性。例如:“公司方面希望能在本周五前确定最终人选,因为项目下周一就要启动,他们需要尽快安排新成员入职。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点,他们可能会优先考虑另一位候选人。” 这种说法并非威胁,而是陈述事实,让候选人意识到,犹豫不决的每一天,都在增加失去这个机会的风险。另一方面,是机会本身的稀缺性。禾蛙的顾问在推荐职位时,就会强调其独特性,比如“这个岗位是公司新成立的核心部门,目前只开放一个HC(名额)”,或者“能直接向CTO汇报的机会,在市场上确实不多见”。通过强调职位的独一无二,让候选人明白,这并非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工作,一旦放弃,短期内很难再遇到类似的机会。时间和稀缺性的结合,共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外部推力,促使候选人从“慢慢考虑”转向“必须决策”,而损失厌恶的心理,会让他们更倾向于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。

总结:专业引导而非心理操纵

综上所述,猎头利用“损失厌恶”原理促成offer,并非一套见不得光的“话术”或“技巧”,而是一种基于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专业沟通与引导艺术。其核心在于:

  • 建立情感连接:通过构建“心理所有权”,让候选人从情感上“拥有”offer。
  • - 优化沟通框架:通过“损失框架”的表述,强化候选人对机会成本的感知。 - 肯定过往付出:利用“沉没成本”效应,让候选人珍视自己投入的努力。 - 强调机会价值:通过设定合理的时间线和凸显稀缺性,增加决策的紧迫感。

值得强调的是,所有这些方法的运用,都必须建立在诚信和尊重的基础之上。其最终目的,是为了帮助真正匹配的候选人和企业做出对彼此都有利的选择,而不是强行撮合。像禾蛙这样的专业平台,始终强调顾问的职业操守,确保每一次沟通都是为了促成最佳匹配,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。一个优秀的猎头,不仅是交易的促成者,更是候选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师和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。他们手中的心理学工具,应当是指引方向的罗盘,而非操控人心的权杖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成就他人、成就客户的同时,赢得长久的信赖与尊重,真正体现出猎头行业的价值所在。